马英九祖籍湖南,自称跟毛主席是老乡:两家离得很近,大约两里路

发布日期:2025-04-13 10:39    点击次数:142

在一次媒体采访中,马英九坦然地向记者透露了自己的家世背景。他自豪地表示,自己不仅是东汉时期著名将领马援的后裔,还与毛泽东主席同属湖南湘潭人。说这话时,他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眼中闪烁着骄傲的光芒。从他不加掩饰的神情中可以看出,他对这段家族历史和个人渊源深感自豪,并以此为荣。整个采访过程中,马英九始终保持着愉悦的神态,显然很乐意与外界分享这些珍贵的身份认同。

【探访马英九老家,知其家族迁变史】

记者曾探访过马英九的老家,那地方在湖南湘潭县白石乡的寺门前。提起湘潭,大家都会觉得挺亲近的,毕竟这里是毛主席的故乡。马英九说得对,他和毛主席确实是“同乡”。

这里的景色真是美极了。记者环顾四周,满眼都是茂密的绿意,再加上春雨绵绵,整个场景就像一幅朦胧的画作,充满了艺术气息。他深深地吸了一口这里的新鲜空气,顿时感觉精神焕发。不过,他并没有忘记这次来的主要任务,很快就开始寻找“马氏六修族谱理事会”的委员马英贵老人。

马英贵老先生一听记者是为了这件事来的,便点头说道:"没错,马英九和我是同辈人。我们都是湖田马氏第22代传人。名字里的'英'字是从族谱里来的,意思是'上尊大人,英才继起'。"

马英贵微笑着解释道:“湖田是我们祖先刚到湖南时第一个定居的地方,所以宗族就以这个地名命名了。”随后,他兴致勃勃地向记者讲述了一些关于他们家族的历史故事。

1335年,他们的先祖从原居地迁至江西,随后加入了朱元璋领导的红巾军。在追击陈友谅的过程中,他们一路从江西转战至湖南。到达湖南后,他们发现这里环境宜人,适合长期居住,于是决定在此扎根。这片土地从此成为了他们后代世代相传的家园。

记者对马英九家族的历史渊源表现出浓厚兴趣,随即向老人求证:“马英九先生经常在公开场合提到自己是东汉名将马援的后人,这个说法有历史依据吗?”老人肯定地点头,并拿出族谱向记者展示:“确实如此。马援凭借战功被封为伏波将军,我们湖田马氏就是他的直系后裔之一。”通过族谱的记载,老人进一步证实了马英九家族与马援之间的血脉联系。

马英贵生动的描述让记者对马家的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要说起来,他们的祖先并不姓马,而是姓赵,是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的后代。说到赵奢,稍微熟悉春秋战国历史的人应该都听说过他。

赵奢是河北邯郸人,作为一位杰出的将领,他在战场上屡建奇功。他率领赵国军队成功击败了强大的秦军,这一壮举让他获得了赵王的赏识,被封为“马服君”。这个封号后来成为了马英九家族姓氏“马”的起源。通过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马”姓的由来与赵奢的功绩息息相关。

这个家族姓氏一直传承至今。到了明朝朱元璋统治时期,这个以骁勇善战闻名的家族最终在湖南湘潭定居下来,成为当地的一个重要支系。

多亏了家族族谱的详细记载,我们才能清楚地了解马英九家族的历史渊源。这份珍贵的资料不仅帮助我们追溯了马氏家族的发展轨迹,也让我们明白了为什么马英九在公众场合总是如此自豪地提及自己的家族背景。族谱的存在,就像一条时光隧道,将过去与现在紧密相连,让马英九能够自信地分享家族的光辉历史。

【爷爷马立安是当之无愧的“大善人”】

记者接着聊到毛主席和马英九是老乡,马英贵老人笑着说:"没错,他们两家住得挺近,也就两里地的样子。"说完,老人还提到马英九爷爷马立安的墓就在马家堰,主动邀请记者去参观。

从湘江大堤往南大约走5公里,就能找到马英九祖父的墓地。这座墓园修建于1928年,主要使用了汉白玉、水泥和三合土,结构非常稳固。墓园的规模和设计,充分体现了马立安在当地的影响力和声望。

有传闻说,1924年马立安的弟弟去世后,当地的土匪和恶霸就开始频繁骚扰马家。面对这种情况,马立安被迫带着家人搬到了湘江对岸的衡山县。后来他在那里去世,最终被安葬回湘潭。

"我走了一定要回老家湘潭安葬。"这是马立安生前对身后事的安排。为了完成父亲的心愿,他的孩子们用船把棺木运到了湘潭,让他最终长眠于故土。

湖南湘潭的乡亲们对马英九的祖父马立安有着怎样的印象呢?在当地人眼中,马立安是个怎样的人物?他的生活和事迹在湘潭留下了哪些痕迹?这些问题引发了人们的好奇。湘潭的居民们回忆起马立安时,常常提到他的为人和处事风格。他们认为马立安不仅是个有远见的人,还非常注重家庭和教育。他的言行举止在当地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通过乡亲们的描述,我们可以一窥马立安在湘潭的生活片段,以及他对家族和社区的影响。

1868年,清朝同治年间,马立安在湖南湘潭县马家堰寺门前降生。那时,马家在当地已经是个颇有声望的家族,生意做得风生水起。马立安从小耳濡目染,继承了家族经商的智慧,年纪轻轻就展现出过人的商业才能。他接手了家族的多项产业,包括米厂、屠宰厂和铸铁锅厂等,把这些生意打理得井井有条,在当地颇有影响力。

马家不仅具备雄厚的办厂实力,在选址方面也展现出了独到的眼光。他们的大多数店铺都建在江边,这样的位置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水路运输让生意异常兴隆。生意如此火爆,以至于他们一度不得不雇佣多位账房先生来管理财务。

马立安在经营外部生意的同时,也不忘精心打理自家的300多亩水田。他一次性雇佣了40多位长工,并安排了几位管家进行管理,确保这些水田得到妥善照料。

马立安确实是个很有爱国情怀的企业家。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初期,社会动荡不安,盗匪横行。面对这种情况,马立安主动站出来,联合当地乡绅组建自卫队,与猖獗的匪徒作斗争,为维护家乡的安宁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支由他牵头组织的民间武装,持续运转了整整十多年,为地方治安提供了有力保障。

马立安骨子里似乎传承了先祖红巾军的热血,对军人有着一份独特的情感。每当他瞧见军队从家门前经过,总会自掏腰包,拿出银子来慰劳这些保家卫国的将士。这种举动,既体现了他对军人的敬重,也展现了他内心那份难以割舍的军人情怀。

“他真是个心地善良的人,把咱们中国的传统美德都表现得特别到位!”这是马家的后代和当地居民对他的普遍评价。记者还跟一些上了年纪的当地人聊了聊,这些老人虽然来这儿的时候年纪还小,马立安也已经不在了,但他们总能从长辈那儿听到关于马立安如何优秀和善良的故事。

“码头旁边那三块大石头你注意到了吗?”老一辈人指着那些已经存在了上百年的石碑,充满敬意地解释,“那是我们为了纪念马立安他们捐款建造的纪念碑!”

马立安在当地做了不少好事,修桥建堂、设立渡口,他都慷慨解囊。正因如此,大家对他念念不忘,特意为他立碑纪念。罗家坝的龙山桥、育婴堂和陈江口的义渡,这些项目都离不开他的资助。他的善举让人铭记于心,功德碑的建立也是对这位"大善人"的敬意。

马立安曾留下一句箴言:“黄金并非珍宝,书籍才是;世间万物皆空,唯有善行永存。”这句话深刻体现了他的精神高度,也成为激励后代的宝贵财富。马英九对祖父的这句教诲尤为珍视,不仅将其视为人生准则,还特意制成对联,悬挂在台北的办公室中,时刻提醒自己。

【父亲马鹤凌也是一腔热血的爱国奉献者】

马英九能有这么高的觉悟,很大程度上是受家庭影响。他的父亲马鹤凌,和祖父马立安一样,都是品德高尚的人。这种优秀的家风,代代相传,深深影响了马英九的成长和价值观。

1920年,马鹤凌出生,他的母亲是马立安的第二任妻子向氏。小时候,他跟随父亲在衡山县生活。他在岳云中学完成了中学学业,随后进入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深造。

马鹤凌在学校时就是个全能型人才,不仅国文和历史成绩优秀,体育方面更是突出。初二那年,他就在湖南省运动会上拿下了万米长跑的第一名。毕业后,他毫不犹豫地投身军队,参与抗战。凭借过硬的综合素质,他迅速得到了蒋经国的赏识。

马鹤凌后来加入了蒋经国指挥的青年军,并奔赴滇缅战场参与抗日。在军中,他先后担任204师的训导员和政工部主任。由于表现出色,他得到了蒋经国的器重,经其推荐,马鹤凌升任蒋介石的秘书兼侍卫官。

在国民党时期,马鹤凌结识了来自长沙的秦厚修,她后来成为了马英九的母亲。秦厚修的家世同样显赫,她的父亲曾担任国民党第11集团军机要室主任。两人迅速坠入爱河,并于1944年8月在重庆举行了婚礼。婚后,他们育有一子四女,其中唯一的儿子就是马英九。这段婚姻不仅连接了两个家庭,也为马英九的成长奠定了基础。

马鹤凌给儿子取这个名字,背后有他的考虑。按照马英九自己的说法,他原来的名字是“膺九”。“膺”字有遵从、服从的意思,而“九”则代表九州,取自陆游的诗句“但悲不见九州同”。这个名字寄托了马鹤凌对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另一个说法是,湖田马氏家族第二十二代的字辈是“英”。马鹤凌深受传统文化熏陶,从《圣学》和《论语》中提到的“九思之德”和“君子有九思”得到启发,因此为儿子取名“英九”。

从不同角度来看,马鹤凌先生都展现出了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卓越的文化素养。无论从哪个角度分析,他的言行都充分体现了对国家赤诚的热爱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这种爱国精神和文化底蕴,在马鹤凌先生身上得到了完美统一,成为其人格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鹤凌的爱国情怀不仅通过为儿子取的名字得以体现,更在他实际行动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多年后,他重返故乡,向母校岳云中学慷慨捐赠了1万美元。不仅如此,他还专门设立了体育奖学金,以此鼓励那些像他年轻时一样热爱运动的学生。这一系列举措充分展示了他对家乡和教育的深厚情感。

1998年,中国遭遇了罕见的特大洪水灾害,湖南是受灾严重的地区之一。得知这一消息后,马鹤凌迅速行动,立即动员身边的亲友,共同为湖南筹集了100万新台币的善款。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马鹤凌依然全身心投入于"世界华人和平建设协会"的创立工作。这个组织每年都会举办学术交流活动,核心目标就是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实现统一大业。通过这件事,我们不难看出马鹤凌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坚定信念。

2005年10月30日,马鹤凌突发心肌梗塞,被紧急送医抢救。遗憾的是,第二天晚上,他因病情恶化不幸离世。马鹤凌一生最牵挂的,就是期盼两岸能够实现统一。他的这份心愿,让人既敬佩又感慨。

马鹤凌先生离世的消息传来,岳云中学的师生们深感悲痛。作为老校长,他怀着沉重的心情,挥笔写下悼念之词,表达对这位爱国志士的深切缅怀。想到马老先生未竟的事业与理想,老校长不禁感慨万千,痛惜这样一位杰出人士的离去。

【在父母精心照顾下成长起来的马英九】

马英九从小就明白父亲的期望。他父亲不仅注重他的学业,更重视他的人格培养。父亲常对他说,光会读书还不够,做人更要紧。他还经常向马英九提起对大陆的深厚感情,告诉他家乡就在海峡的另一边。

马英九年轻时在湖南的经历给他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记忆。这段经历让他确信,自己的根源就在中国大陆。

马英九,1950年出生,童年时期主要由他的长沙籍外婆照顾。由于外婆只使用长沙方言交流,马英九从小就在这种语言环境中成长,自然而然地掌握了这门方言。这种语言能力在他后来的生活中,尤其是在与内地,特别是湖南的民众交流时,增添了不少亲切感。

除了父亲,马英九的母亲秦厚修也对他影响很大。与父亲不同,秦厚修的教育方式更加温和,她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影响孩子。刚到台湾时,秦厚修白天忙工作,晚上还要去教书。她这种认真负责的态度,后来也体现在马英九的工作中。马英九从母亲身上学到了不抱怨、不怕苦的精神。

马英九从小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学业表现一直很出色。凭借优秀的成绩,他成功进入了世界顶尖的哈佛大学深造。这样的教育背景为他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马英九在完成博士学位后返回台湾,正值31岁的他因才华出众,被蒋经国选中担任翻译官。与同龄人忙于创业不同,马英九此时已踏上了仕途的快速通道。

1990年,刘肇礼带着母亲从湖南前往台湾探亲,专程拜访了表弟马英九一家。经过一段时间的朝夕相处,刘肇礼对这位表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内心对他的好感也愈发强烈。这次相聚让刘肇礼对马英九的印象更加深刻,两家人之间的亲情纽带也因此更加紧密。

刘肇礼的表弟为人正直,特别看重传统美德。他待人接物总是彬彬有礼,对母亲更是孝顺有加。只要一有时间,他就会陪在母亲身边。每当刘肇礼想起这些往事,心中总会涌起一股暖流。

2008年,马英九成功当选为台湾地区的最高领导人,并在接下来的四年中继续连任。与其他竞选者相比,他之所以能够赢得如此广泛的民众支持,并不仅仅是因为他外表俊朗、举止优雅,更重要的是他具备卓越的道德品质和出色的政治才能。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他成为民众心中的理想领导者。

虽然马英九未能亲自踏上祖籍地体验那份浓厚的乡土情怀,但他表弟刘肇礼经常来台湾,向他详细讲述家乡的变化。这让马英九感到非常欣慰,尤其是看到祖国快速发展,湘潭也日益繁荣。湘潭不仅是他祖父和父亲的成长之地,更是孕育了无数杰出人才的沃土,这份深厚的家乡情感始终在他心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采访完马英贵老先生后,记者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在返回的路上,望着湘潭清澈的河水和湛蓝的天空,他不禁陷入沉思:马英九的心里,想必也和他的祖辈、父母一样,殷切地盼望着两岸统一的那一天。那将是整个民族共同欢庆的伟大时刻。

#深度好文计划#